白酒,作為一個承載中華歷史的文化符號,訴說著一個民族的圖騰情結,演繹著東方大國的生活方式,也寄托著炎黃子孫的精神理想。一杯白酒,飽含7種文化,演繹著7種精彩,喝下去的是糧食精粹,升騰出的是千古情懷。
第一杯歷史悠久的種植文化
醬酒誘人的芬芳,取材于一粒粒紅彤彤的高粱與金燦燦的小麥。它們在這片土地上生長,不分晝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,直到從蠻荒到文明,成就了一條永遠流淌的生命長河。
貴州這片美麗的多彩之地,以深邃的內涵和博大精深的胸懷接納了高粱與小麥的繁育,而高粱和小麥,更是以美酒的形式給這片土地以饋贈。
第二杯奇妙無窮的儲存文化
醬酒在存放的過程中將陳香這一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。當年生產出來的醬香型白酒,并不是立即流通到市場上售賣,而是要在專業的存儲環境中,存放三年以上,經過歲月的沉淀,長時間的發酵,再進行勾調。
將釀好的白酒放在陶壇中,陶壇透氣性好,空氣中的氧氣可以進入壇內,與酒產生微氧循環,加速酒的酯化、氧化、還原反應的速度,產生陳年老香。時間讓酒變得具有魔力。
第三杯獨具匠心的釀造文化
端午制取、重陽下沙、四時合序,醬香始出。這里的“曲”即原料小麥,“沙”是原糧高粱。
以黔井仁禾為代表的醬香型白酒,全部采用優質的高粱和小麥,純糧釀造。黔井仁禾所用的紅纓子高粱雖然產量低,但是品質比別的產區的高粱好得多,十分有利于醬香型白酒的釀造。適合的地理位置,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出優質的作物,這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。
第四杯不可復制的地域文化
貴州氣候溫暖濕潤,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。氣溫變化小,冬暖夏涼,氣候宜人,有大片的土地面積適合種植小麥和高粱,具有其他地區所無法比擬的自然條件。這片區域被地質專家評為公認的“同維度地球唯一綠寶石”,生態環境絕佳,不可復制。
經過七千萬年喀斯特地貌和原始森林的雙重滋養過濾,釀酒的水源中含有如鉀、鈣、鎂、鐵、硫、磷等多種微量元素,水無色、透明、無臭、微甜、爽凈,非常適合醬香型白酒的釀造。
第五杯積淀沉后的養生文化
冬天天冷的時候,喝杯白酒馬上就暖和了,正如漢代名醫張仲景在《傷寒雜病論》里說的“保胃氣,存津液。”以醬酒為代表的白酒養生文化,猶如中國發給世界的一張飄香名片,讓世人陶醉流連。
第六杯微妙復雜的政治文化
中國酒文化既是一種社會文化,也是一種政治文化。
在歷史上上至古帝下至西漢,以酒推動政事的實例;酒能立國興邦,酒能助力王侯將相者建勛立業,酒能使政治家做出英明的決策,為圣人者亦離不開酒......足見酒文化也是一種政治文化。
第七杯博大精深的藝術文化
我國是詩的國度,也是酒的故鄉。數千年來,詩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《詩經》305篇中有40多篇與酒相關,詩仙李白流傳下來約1000首詩,關于飲酒的就有170首,詩圣杜甫現存詩詞1400首,與酒有關的約占300首之多,翻開我國的文學史,歷代詩詞,有關酒的描寫比比皆是。
東晉陶淵明視酒為“佳人”、“情人”、無夕不飲;領一代風騷的曹操,最愛“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”;他的兒子曹丕、曹植常和建安七子一起,絲竹并奏,酒酣耳熱,仰而賦詩。羈縻北朝、生平蕭殺的庾信,有“開君一壺酒,細酌對春風”等飲酒詩14首,以酒寄情,纏綿悱惻。北宋初年,范仲淹“酒入愁腸,化作相思淚”;晏殊“一曲新詞酒一杯”;柳永“歸來中夜酒醺醺”;元佑時期,歐陽修則“文章太守,揮毫萬字,一飲千盅”。還有蘇軾、李清照、陸游、馬致遠......數不清的名人雅士,數不清的妙筆佳作,字里行間無不飄逸著撲鼻的酒香和綿延的詩酒情懷。
下一篇: 中國醬香型白酒文化